苏轼在镇江名楼写下一首词,开篇就是千古丽句,词意美艳了千年时光
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人们也喜欢将凝结着建造技艺与工匠精神的建筑物镶嵌到风光秀丽的大自然中。
(相关资料图)
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体现,所以这些点缀在自然界的建筑,便是一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独特风景,两者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南昌市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永济市黄河东岸的鹳雀楼,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它们无不因为精湛的建筑工艺、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壮美的自然风光而名扬中外,因而也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此外,像醉翁亭、蓬莱阁、佛香阁、沧浪亭、爱晚亭、镇海楼等,也都是人们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代表之作。在我国每一个地方,几乎都有那么几处值得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人文名胜古迹。
江苏镇江的北固山,北临长江,石壁嵯峨,自古便有“此山镇京口,回出沧海湄”的美誉。北固山山势险峻,风景壮美,因此得名北固山。
北固山多景楼
北固山与与合称镇江“三山”的金山、焦山呈掎角之势,远望山岭逶迤突兀,宛如一条昂首翘尾拱背的巨龙雄踞江滨。
《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也因这一段传奇故事而名扬千古。
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被眼前壮丽的江山景色所感染,兴致勃勃地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的题字,所以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这是对镇江名胜北固山最精彩的评价之一了。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最北的山峰,是北固山的主峰。后峰背临长江石壁嵯峨,悬崖千仞,惊涛拍岸,是风景最佳的地方。
甘露寺、多景楼、北固楼、凌云亭、铁塔都建在北固山后峰顶上。北固山建筑群鳞次栉比,十分壮观,形成了“寺冠山”的独具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登上北固山顶,东望焦山、西望金山,让人油然而生“金焦两山水,吴楚一江分”的登临意境。
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北固山,写下了“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的诗篇,李白以华丽的文字赞美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风光和北固山形势的险要。
在北固山诸多的亭台楼阁中,多景楼是最值得称道的,这一汇聚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
多景楼始建于唐代,与洞庭湖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并称为“万里长江三大名楼”。
多景楼的名字,来自于唐代李德裕的诗句“多景悬窗牖”,大意是说,登上多景楼,临窗远眺,山川胜景尽收眼底,美丽的风景犹如悬挂在窗户上。
多景楼因其壮丽的风景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在唐代就有很多诗人登临此处,饮酒赋诗。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画家米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 陈亮、陆游、刘过,以及后来的文人雅客人,都在这里留下了游赏的足迹和流芳百世的诗篇。
刘禹锡登上多景楼,写下名句“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把镇江当作他的第二故乡,他题写的“城市山林”匾额,至今仍然高悬于南山风景区门楼之上,从而成为宣传镇江城市的一张独具魅力之名片。
南宋诗人陆游来到北固山,登上多景楼,俯瞰眼前胜景,不由感慨“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 ,陆游的诗句也为多景楼的人文记忆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诸多题咏多景楼的篇章中,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采桑子》,也可以说是题咏多景楼的经典之作。
苏轼在多景楼写下华丽篇章
有一年冬天,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镇江,在这里他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相遇,于是他们同游北固山,并在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举行了一次聚会。
与好友相逢、同游北固山、并在多景楼聚会,对于羁旅途中的苏轼来说,是“他乡遇故知”的人生幸事,于是苏轼饶有兴趣地将这次聚会的前因后果记录了下来。并附在《采桑子》这首词的序言中。
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 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
在序言中,苏轼首先称誉多景楼是闻名天下风景奇胜的名楼。然后他又说。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在这里聚会。
席间,有一位身姿婀娜的歌女助兴,她婉转的歌声、高超的琴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这让词人感叹不已。
苏轼、孙巨源、王正仲,都是当时文化界的名流,而多景楼更是风景奇秀,还有这位才艺俱佳的歌女助兴,真是难得的雅兴。
此情此景,对于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喜好吟咏的苏轼来说,是一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
果不其然,当他们酒醉微醺之际,孙巨源说:“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他的言下之意是说,这么美好的时光,一定要用美好的文字记录下来。
孙巨源的这一提议与苏轼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苏轼毫不犹豫,一气呵成,写下这首《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一笑回头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如何让一篇作品在口头就能吸引人心,进而引人入胜,是写作中的一个难题。
但这难不倒大文豪苏轼,他“就地取材”,从“多景楼”中的“多”字获取灵感,写出了连用四个“多”的言情语句作为开篇。
仔细品读开篇两句,自然中又蕴含着奇妙,词人不厌其烦,一连用四个“多”字将词句串联起来,由多景楼的“多”,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多情多感”。
这里的“多情多感”,其实就是多情善感。其中隐含着词人对世事沧桑、仕途沉浮的感慨,这两句可谓是切景切情。
苏轼因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要求外调,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通判、湖州知州等。
这些频繁调动而引起的不稳定生活状态,都是词人“多情多感”所致。自己多情善感,而别人却不理解,甚至会误解。
因为工作的频繁调动,加之水土不服、饮食习惯、以及气候等因素,苏轼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所以他说自己“多病”。“多情多感”是因,“多病”是果。
苏轼是一位通识型的人才,他除过文学方面的造诣之外,对历史也很感兴趣。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这里不仅有三国时风起云涌的英雄人物孙权的事迹,这里也是六朝时刘裕与桓玄争战的地方,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一段段历史,这一串串鲜活的名字,不由得勾起了苏轼追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思绪,江山形胜,在这样的多景楼上眺望镇江壮丽的山河,苏轼不由得触景感怀,让他反观自身处境。
一想到他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到地方任职,积极入世的情怀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不禁让苏轼满怀愁绪。
苏轼不把自己的“情”、“感”和“病”之“多”的内容一一写出,只用此七字概括。所以他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出“多景楼中”四字,而让遐思戛然而止,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愁烦的心绪弥漫全篇。
词人接下来写到“尊酒相逢”,这一句点明他与孙巨源、王正仲在多景楼聚会的事情,这简单的记述平实自然,为的是给下面抒情做行文上的铺垫。
“乐事回头一笑空”,与开篇句“多情多感仍多病”遥相呼应,意思是说这次与朋友相聚多景楼,饮酒听歌是人生一大快事。
可惜这样的快乐不能长久,欢聚之后,又各奔东西,而这种短暂的快乐也会随着聚会的结束而结束,只有无尽的哀愁依然留在心头。
“乐事回头一笑空”道出了词人心头无尽的哀愁,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读来耐人回味。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错落有致,意味深远。
如果说上片四句是词人寓情于景的话,下片则将将视线拉回到聚会的场景,专写琵琶女的技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这二句正面描写歌女娴熟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撚”,指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转的手法。“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的手法。
这也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时“轻拢慢撚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高超技艺来。
在多景楼与朋友聚会,聆听美妙的音乐,这足以让词人暂时忘却世事的牵绊。写完歌女弹奏琵琶的技艺之后,词人顺势描写起这位弹奏琵琶的歌女来。
在有限的篇章里,词人不去写她的容貌、身姿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表现她的神态。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这位充满青春气息的琵琶女,脸上洋溢着动人的微笑,她怀抱琵琶,在一颦一笑间,动听的音乐从她的指尖流淌而出。
此时不光有好友相伴,还有动听的音乐,更有那多景楼外的一抹斜阳映射在江面,江天一色,交相辉映。这真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词人先以特写镜头突出歌女青春洋溢而微微泛红的清新动人的面容,再以远镜展现江天一色的美景。歌女“醉脸”微红与绯红的晚霞互相映照,相映成趣。
在多景楼,苏轼为我们定格了一张风姿绰约的江天晚景图,与其说这是一张江天晚景图,还不如说它是一幅琵琶美女图。
小话诗词
苏轼以其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将人物美与自然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境界阔大,极具审美意趣,由此也能看出苏轼登临多景楼的舒畅心情。
在众多题咏镇江多景楼的篇章中,苏轼的这首《采桑子》,既有对多景楼壮丽风光的描写,也有追思历史的叙写,更寄寓了词人触景感怀的心声,词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这样的审美内涵,也可以说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佳作。
对于生活在这里,可以随时随地游赏多景楼的镇江人来说,这样一座山水壮美、人文底蕴深厚、触景生情的“城市山林”,他们内心骄傲与自豪是溢于言表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