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归求职小白卷入国际教育圈:撞上985大军,不奢望加薪|当前时讯
近几年,随着全球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观念深入人心,海外留学大军越发声势浩荡;与此同时,“回国求职”成为留学生的就业主流。人们不禁好奇,海归们都涌向哪些行业?在“国际学校海归教师扎堆”“留学经历成求职加分项”的趋势下,许多留学生对国际教育行业跃跃欲试。对于这个“看似熟悉”的领域,“入圈”国际教育的海归职场小白们急需一份职场生存攻略。
01 金融大厂挤破头,国际教育也扎堆,留学辅导成热门
在英国名校毕业后入职上海某国际学校的梁玥目前正任教IGCSE英语科目。在进入国际学校前,她也曾尝试过新媒体,诸如小红书、微博等运营,但由于数据分析工作缺乏人际沟通,较为“自闭”,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教育行业。
(相关资料图)
从小在公办教育体系中成长,梁玥很清楚自身的性格和志趣与条条框框的限制不太匹配,且高考指挥棒下的“升学压力”也让她望而却步,国际教育自由宽松、个性化的氛围成为了她的求职首选。“在国际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许多先锋议题也都有探讨空间。”
广州某国际学校AP经济学教师张逸入职一年多,本科主修经济学,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她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教育行业。但在张逸看来,更多的海归还是倾向于收入较高的投行、券商、审计等金融行业大厂,此外,律所也是热门选项,而在近几年的经济形势下,不少海归选择了“进体制内”。相比国外申请“工签”,留学生“回国就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自2020年以来, 国内求职者的海归数量明显增长,与2021年相比,2022年应届留学生规模同比增长8.6%,回国留学生数量再创新高。这是智联招聘《2022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就业报告”)中所披露的数据。
此外,“就业报告”中还提到,2022年海归优先岗位占据第一位的仍然是教育/培训行业,占比27.8%,较2021年相比有所下降;专业服务/咨询、互联网/电子商务分别以14.3%、11.1%位居第二、第三。
从职业方面来看,2022年海归优先职位中,留学辅导、语言培训、翻译等专业化岗位的占比较高。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学课程辅导、早教/幼教职业均进入招聘需求TOP20。招聘需求占比前20的职业还包括销售顾问、市场/品牌推广、保险、银行及金融服务等市场类及金融类岗位。
▲图源:智联招聘
在张逸看来,由于“留学”本身就承担着较高花费,因此,求职时选择“向钱看”普遍存在,但教师成为不少海归的“备选”,甚至是兜兜转转后的最终归宿也并不奇怪。K12国际教育、留学行业等需要有海外学习和生活经验的人“现身说法”,而海归们选择留学培训等教育行业有可能也存在路径依赖。
02 国际学校招聘越来越卷:撞上985大军,狂卷学术背景
姜苹从事国际教育行业猎头工作多年,她认为目前国际学校的招聘有越来越“卷”的趋势。特别是对于新入行的“小白”,国际学校十分招聘重视学术背景,缺乏亮眼的学历难以通过简历初筛。而在学历通胀时代,985、211的毕业生和海归们也共同加入了这场求职竞争。
学术背景突出、有实习教学经验,再加上口语地道、思维活跃、性格开朗帮助梁玥在应聘中脱颖而出。张逸也提到,学校对海外院校的排名、知名度特别看重,就专业背景而言,理科类教师筛选更为严格,文科类教师会更加宽松。此外,由于是应届生,学校对教学经验匮乏的教师持宽容态度,但试讲的确是面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张逸说,许多学术背景优秀的应聘者如果试讲不过关,也容易在面试中败阵。在试讲中,张逸被学校的连环提问所打断,有些问题比较刁钻,但她也都一一淡定应对。她认为学校想考察的本质是应聘者的稳重姿态和应变能力。
由于之前在公办体系学习多年,张逸对通行的国际课程体系并不了解,因此在求职初期,她也曾遭遇过“一问三不知”的窘境。后来,她对IB、A Level、AP等主流课程进行了梳理,也更加从容,但她发现,是否有国际学校的学习经历、是否了解国际课程体系其实并不构成国际学校的招聘门槛,但海归的背景的确是亮眼的加分项。
根据“就业报告”, 共有68%的海归认为海外经验对工作有帮助。其中,有35.7%的人认为,海外经验对“各方面都有裨益”,也分别有17.7%和14.6%的人认为这种帮助“主要体现在业务上”和“主要体现在人际中”。
▲图源:智联招聘
张逸说,对于国际学校而言,学生基本都是走国际升学路线,而教师本身的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就是最鲜活的例证,学生可以通过留学于不同国家的老师获取第一手信息和体验。此外,在申请季,海归老师也可以更便捷地提供升学指导。而随着海外留学生群体的不断增长,国际学校的“选择池”也在扩大,以往对国内985、211的学生也纳入考虑,现在除非特别优秀,否则很难“进圈”。“对于没有海外经历的老师,学生有时候也会表示疑问,会有一些尴尬。”张逸说。
梁玥同样也认为国际学校更青睐海归,而在入职上海这所国际学校前,梁玥还向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投递过简历,最终也拿到了offer。然而,助教岗的低薪资、窄成长空间还是让她选择了放弃。“纯外籍学校似乎不太接受非英语母语者教英语,而给外教打杂的工作也非我所愿。”梁玥说。在这一类特殊的学校中,梁玥认为自己遭遇了隐形的“歧视”,在她目前所任职的学校,外教的工资通常也是同岗位中教的一到两倍。
而根据顶思发布的《2023中国国际学校薪酬报告》(以下简称“薪酬报告”),不同岗位和学科的教师,薪资有所差异。
从岗位角色来看,优质双语教师、有资质的外籍教师、学术带头人、行政高管成为行业稀缺人才;从学科专业来看,双语理科、外籍理科教师、外籍艺术教师是“香饽饽”。
此外,尽管中外教“同岗不同薪”,中方教师薪资增长空间大,线级城市差异大;而中外教薪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外教薪资也正逐步回归理性。
03 工作量大,不敢谈“薪”,小白如何“打怪升级”?
作为刚“进圈”的新教师,张逸和梁玥发现要在这个陌生的圈子蜕变成长痛点并不少。由于是“职场小白”,张逸刚进学校时不敢谈“薪”。她知道教师的薪资按照工龄、教学成绩等分为不同档位,如果没有主动争取的话,薪资就会在每一级的最低标准。入职一年多的时间内,张逸试图跟学校HR谈一次,但学校并没有直接提薪,而是调低了张逸的基础课时量的考核标准,由此多出的部分就是课时费的增长点。
根据顶思“薪酬报告”,在国际学校,不同教学经验教师薪资有所差异,而应届生在工作两年之后,薪资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跃迁。张逸表示,教师内部也有初、中、高职级,与公办学校的发论文、参加比赛等不同,这类职级由学校自主认定,只与工资挂钩,要想职级跃升,也需要“熬一熬”,以资历来沉淀。
除了薪酬,梁玥认为工作量也是一大问题。尽管国际学校氛围更自由,但工作压力不小。面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梁玥会主动加课补课,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而学校主打的是A Level体系,许多学生也会在校外寻找机构补课,校内的英语课并不太受重视。甚至有些学生考过之后就不来上课,因此,教师的价值感会偏低。
梁玥还提到,部分国际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均和教研不系统也是对新教师的考验。面对部分学生“摆烂”,教师没有“兜底”的义务,但对于想要成长的教师而言,这样的课堂环境并不友好。此外,学校缺乏教研,过于散漫,但同时需要学生“出分”“升学”,于是,学校也越来越偏“应试”,课堂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像机构,这与梁玥“教书育人”的教育初心相悖。
而就家校关系而言,国际学校由于学费高昂,家长也比较容易产生“甲方心态”,有些时候会将老师当作996、甚至007的“客服”。梁玥表示自己并没有遇到棘手的情况,班主任的沟通任务会更重。对此,张逸认为,家校关系的处理难度“因校而异”,学校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中间角色。如果学校能够从学生出发,并维护好教师的权益,耐心与家长沟通,就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观点——陆非飞:新教师成长关注两个空间
对于国际学校新教师求职、成长,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商管教研组长、学术年级组长陆非飞认为,尽管大部分国际学校在招聘启事上并没有强烈偏好,但从招聘结果看,对于或多或少接触过国际教育,或本身就有海外学习、生活经验的应聘者,对国际教育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而在院校背景、专业知识过关的情况下,应聘者对教育的热爱也非常重要。
对于薪资和工作量而言,同城、同层次、同类型国际学校间的薪资差异并不大。总的来说,国际学校教师并不轻松,与培训机构不同,教师承担的不仅是教学,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品德培养、学习习惯塑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的老师会加入学生社团或者竞赛指导, 有的会担任班主任,有的会带领学生做研究发表论文等。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影响者,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此外,新教师普遍比较关注晋升空间。在校内,主要分为专业和管理两条路线。
就专业而言,可以成为专家型教师,外部也有考官认证( AP examiner, IB examiner)、师训导师( workshop Leader)等等都是对老师专业能力的认可;
也可以走管理,从学科带头人到教学总监,学术校长,总校长等,统摄教学、招生、市场。
但不论哪条路线,“专业过硬”都是必要前提。
成为青年教师进圈国际教育无疑要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更好的成长?6月10日-11日,顶思将主办TIDE2023第五届卓越教师发展大会。大会设置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教育资源博览会、集体教研等,此外,还邀请与会者“组团”探访优质学校。6月10日-11日,深圳,不见不散!
参会报名方式:关注【顶思】公号,回复【TIDE2023】即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