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制造业城市的农业“突围” ——天津市走实走好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之路
小站稻、沙窝萝卜、京采6号西红柿、七里海河蟹、茶淀葡萄……这些绿色、优质、安全,让老百姓大饱口福的农产品,都来自天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天津充分利用现代都市的科技、人才、市场优势以及山水林田湖草齐备的自然条件,准确把握现代化大都市“三农”工作定位,明确将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走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
(资料图)
让城市居民吃上更新鲜、更健康、更优质的农产品,同时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农耕文明得到传承,农业技术创新拥有源头活水……天津,正聚力谱写都市农业发展的美好图景。
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农民把秧苗放置到插秧机上。新华社发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邓永卓在丰收的玉米地里。资料图片
农业科研人员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创新基地大棚内为番茄试验苗浇水。新华社发
攥紧“芯片”种业振兴持续推进
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耕地494.34万亩,作为一个人口千万级的超大城市,天津耕地面积紧张。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获得量更多、质更优的农产品?天津找到了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特别是种业科技创新,形成了“小农业,大种业”的天津特色。
小站稻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天津种业振兴的重头戏。其兴起于一千多年前,兴盛于清朝盛军屯垦时期,南运河水和漳河水带来的有机肥注入到盐碱地中,以甜刷咸,化碱成腴,加上近200天的无霜期,形成了一季只丰收一次的优质稻米,在清末声名远播,成为“贡米”。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金汇江说:“从1875年淮军将领周盛传小站练兵、屯田种稻算起,天津小站稻的种植历史有近150年了。”1999年,“小站稻”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后因种种原因,小站稻走向没落,最低谷时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仅11万亩。
2018年,天津市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小站稻种子产业。天津科技大学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小站稻的品种选育,食品学院副教授王芳作为天津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种质创新岗)专家,主要负责小站稻候选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米的成分检测以及稻米储藏、基因功能研究。她向我们介绍:“原来在盐碱地种植农作物,要加入含有增效剂、活性剂、稳定剂的功能性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还要使用有机肥增加稻田的有机质、平衡氮磷钾等,增加了许多附加成本。现在在育种阶段就筛选培育耐盐碱、对病虫害有抵抗力的水稻品种,农民种植这样的品种,省钱省力。”
目前,天津小站稻育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特用品种,包括“津原E28”“津原47”“津稻179”“津川1号”“津育粳18”“津原89”等,水稻旱种、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耕前配方施肥、水稻节水栽培、水稻基质育秧、杂交粳稻育种、整穗育秧法种子繁育技术均走在全国前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天津牢牢攥紧这一“芯片”,农作物育种成为优势所在,为粮食安全提供了硬核支撑。种质资源是推进种业创新的基础,2022年底,一座占地约2020平方米、贮存能力达40万份的种质资源库建成投入运行,标志着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进入新阶段,种业振兴行动得到新赋能,天津市现代种业持续发展有了更强大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
“过去,种质资源分散在育种机构、农民或企业手中,有不少面临遗失风险。比如,今天做‘体检’的种子虽然口感很好,但产量不高,很可能被弃种。把它们妥善保存起来,可以开展基因研究,为选育‘好吃又高产’的新品种打下基础。”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王璐介绍,“资源库建立了较完善的软硬件设施,确保珍贵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可满足天津未来5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的战略需求。目前已保存种质资源52418份,主要包括粮食类、经济类作物、蔬菜类、牧草绿肥在内的28个科79个属共计117种。”
水产育种方面,天津的成绩同样突出。2022年,天津鲤鲫鱼水产种质资源场建成投入运行。享有“水产界的袁隆平”美誉的金万昆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在鱼池边研究鱼。”年逾九十的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到车间看鱼。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金万昆始终致力于淡水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新品种创新、良种推广等工作,育成11个“国审”水产新品种,12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研究发明的“粘性受精鱼卵自然脱粘装置”更是打破了鱼苗现代化、批量化生产瓶颈,被誉为“北方家鱼人工繁育第一人”。“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养鱼,没有良种绝对不行。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人吃饭问题,还是那块水田,收的粮食更多更好,鱼类育种也是如此。还是那池水,养的鱼更多更好。这就是良种的价值,也是育种人坚守的意义所在。”金万昆说。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天津持续推动落实《天津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统筹财政资金约1.3亿元,推进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
加强攻关“米袋子”拎得更稳
“小站稻焖出的米饭,黏黏的,上面一层油脂,干吃白米饭都香得很。饭盛出来后,沾在锅底上的饭锅巴,撒上一层红糖或者白糖,吃到嘴里脆甜脆甜的。”在老天津卫的记忆里,小站稻代表着幸福和甜蜜。
“小站稻全生育期175.8天,株高110厘米,穗长20.6厘米……整精米率71.6%,垩白度1%,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硕士张建芳说,“老一辈人都说小站稻好吃,我得让大家知道,小站稻为什么好,怎么好。”小站稻营养丰富、口感好是有科学依据的。天津宁河四季分明,年日照达4000小时,比其他地域一季稻多45天日照。把自己定义为“新农人”的张建芳,把科学思维模式用在现代农业上,推广天津小站稻。
在天津宁河区东棘坨镇,57岁的市优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于福安三天两头到地里“数稻子”。这里是以“津原89”为基础创建的吨粮田百亩试验区,不同区域插着竹竿,两个竹竿之间是检测点,每个点位10穴稻秧。稻田“管家”、技术员李志强每天来记录水稻长势。这天,见到于福安时,于福安打着赤脚,刚从田里出来。
“那有一溜黄的。”于福安朝李志强指了指近处,“拖拉机作业轧的,肥料跟不上。撤水后弄几粒肥,像撒芝麻盐似的,哪儿黄撒哪儿。”这批水稻从育苗到成熟预计178天,生长动态需要时时掌握。“研究水稻就和作画、制瓷一样。”于福安打了个比方,“科研人员下的就是长期润色、打磨的功夫。”
“水稻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决定,任何一个要素提高都意味着产量提高。过去研究重点主要是提高穗数,穗粒数当然也研究,但粒重很难突破,一般水稻也有大粒的,但品质很次。”于福安团队历经29年研究,育成优质、抗逆、超高产高水平统一的新品种“津原89”,千粒重30.8克,品质国优1级,成为京津冀主栽品种。眼下,团队继续朝着超高产、高端香稻两个育种方向发力。
“坐得住”是记者走访这家国家级水稻原种场最深切的感受。原种场办公楼前一片地被分成了一块块试验田,10株水稻一列,一列一牌,有直叶的,有弯叶的。“每年育种材料3000多份,符合育种方向的我们才会进一步栽种试验,每年实际研发稳定的大概剩几十个,有价值的才能参加区试,再试验几年进一步验证能不能推广,可能选着选着就淘汰了。”于福安说,水稻育种是“万里挑一”。
除了加强优质小站稻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拎稳“米袋子”、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天津市明确,“十四五”期间,将提高小站稻、强筋小麦和鲜食玉米种植比例,积极推进强筋小麦发展,适度扩种高端小麦品种,将蓟州区、宝坻区、武清区和静海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小麦生产重点区。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0.5%以上。
插上“翅膀”“菜篮子”亮点纷呈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拥有广袤平原,四季分明。农业生产条件优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一流、口感上乘,吃过的都说好!‘津农精品’中有很多叫得响的好产品。”金汇江告诉记者。
金汇江口中叫得响的好产品,就包括沙窝萝卜。“沙窝萝卜赛鸭梨”,作为天津的特色农产品,沙窝萝卜由原产地得名,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沙窝萝卜的重要产地——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种植户郭芝振可是村里的“网红”。有着三十多年种植、销售沙窝萝卜经验的郭芝振,目前种了110多亩沙窝萝卜。说起种沙窝萝卜的“注意事项”,郭芝振打开了话匣子:“沙窝萝卜的种植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月到10月中旬,这段时间气温高、光照足,是萝卜充分吸收养分并增加产量的重要时期。而到了10月中下旬,特别是霜降以后,气温走低,萝卜种植迎来扣棚保温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如果大棚设施启用不及时,萝卜受冻变糠,对我们农户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损失!”
这段时间,西青区气象局的工程师们异常忙碌。每年8月上旬,是沙窝萝卜种植户高度紧张的时刻,种子播下去但还没出芽的那几天最怕碰上雨天。一旦下雨,出苗的概率大幅降低,意味着投入的人力物力都白费了。自2016年开始,西青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持续在沙窝萝卜园区开展小气候观测和田间墒情监测,分析沙窝萝卜在不同生育期的服务重点,并以试验研究为基础,量化萝卜关键生育期气象指标、灌溉指标、关键气象因子及管理等,形成了沙窝萝卜标准化气象服务模式。
“沙窝萝卜的生长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太大了,气象部门近年来的服务越做越准、越做越细,成为田间管理的重要依据。”郭芝振说。
这只是一个缩影。当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科技的加持下,越来越多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继而打出品牌、闯出市场。
再过不久,玫瑰香葡萄将大量上市。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街,玫瑰香葡萄已有60多年的栽培历史。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让茶淀玫瑰香葡萄受到很多市民喜爱。近年来,茶淀玫瑰香葡萄不仅被列为天津“津农精品”市级农业品牌,还入选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打好这块金字招牌,天津市农业部门和质量监管部门还联合建立了溯源系统,只有同时满足在原产地种植、依标生产、品质达标、农残合格等多项标准的葡萄,才能贴上溯源二维码。
崔庄冬枣、抬头西瓜、七里海河蟹……“津农精品”里的“科技含量”不胜枚举。绿色发展、设施高效,让“菜篮子”更丰盈、更亮眼。近些年,天津“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步增产,自给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2022年,天津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3万亩,产量达到256.5万吨,同比增长7.5%。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天津走实走好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之路,现代化都市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延菁菁
标签: